最佳答案:
成本习性(Cost Behavior) 也称为成本性态,指成本的变动与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这里的业务量可以是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数量,也可以是反映生产工作量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或机器工作小时数。 分类 成本按习性可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类。 1、固定成本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变动的那部分成本。属于固定成本的主要有按直线法计提的折旧费、保险费、管理人员工资、办公费等。单位固定成本将随产量的增加而逐浙变小。 固定成本还可进一步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两类: (1)约束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经营能力"成本,是企业为维持一定的业务量所必须负担的最低成本,如厂房,机器设备折旧费、长期租赁费等。企业的经营能力一经形成,在短期内很难有重大改变,因而这部分成本具有很大的约束性。 (2)酌量性固定成本,属于企业"经营方针"成本,是企业根据经营方针确定的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成本,如广告费、与开发费、职工培训费等。 应当指出的是,固定成本总额只是在一定时期和业务量的一定范围(通常称为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 2、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其总额随着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的那部分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都属于变动成本,但产品单位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将保持不变。 与固定成本相同,变动成本也存在相关范围。 3、混合成本 有些成本虽然也随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但不成同比例变动,这类成本称为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按其与业务量的关系又可分为半变动成本和半固定成本。 (1)半变动成本。它通常有一个初始量,类似于固定成本,在这个初始量的基础上随产量的增长而增长,又类似于变动成本。 (2)半固定成本。这类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呈阶梯型增长,产量在一定限度内,这种成本不变,当产量增长到一定限度后,这种成本就跳跃到一个新水平。 总成本习性模型 y=a bx 其中,y指总成本,a指固定成本,b指单位变动成本,x指业务量。 作用 从成本习性来认识和分析成本并将成本重新进行分类,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并能促使企业搞好经营预测和决策,争取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成本性态分析 所谓成本性态分析,就是研究成本与产量之间的依存性,分析考察不同类别的成本和产量之间的特定的数量关系,把握产量的变动对各类成本变动的影响。 由此可见,成本性态分析问题,实际上就是将成本按其同产量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的分类。它是进行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的前提。 管理会计的角度看,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象化的,以货币表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应当或可能发生的各种经济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代价。成本性态又称成本习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成本的性态,是指在一定相关范围内成本总额的变动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 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 profit Analysis),是成本-业务量(产量或销售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它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一种进一步的分析方法,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本-量-利分析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包括盈亏临界点(break-even point)的确定、有关因素变动对临界点及利润实现的影响、本-量-利分析在经营决策中的应用、以及本-量-利关系中的敏感分析等内容。它所提供的原理和方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作为管理会计最基本的分析方法,成本性态分析和本-量-利分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831年,B&O(Baltimore & Ohio Railroad,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公司)的管理者就发现了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的差异。他们了解成本费用与运量间的关系,并因此而使用吨公里费用指标作为管理控制工具。1838年,B&O公司总工程师本杰明·拉特罗伯(Benjamin Latrobe)与人合编了一本有关铁路机车和铁路公司运营的手册,用统计数据来解释机车运营成本和单位旅行成本。拉特罗伯发现,大量满载货物的列车从西部的矿山和农场驶向东部,而西去的却是小批货物甚至空车,因此认为需要更好地安排车次和货运量。这种观点被视为本—量—利分析的一种早期运用。B&O在拉特罗伯的倡导和指挥下,使用了各种业务及比较性统计指标,进行铁路运输业务及成本的管理控制。在拉特罗伯的影响之下,Louisille & Nashville铁路公司(简称L&N)副总裁兼行政主管艾伯特·芬科(Albert Fink)于19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经过试验总结出了一种以统计为基础的成本分析系统。该系统的目的,总体上是通过一些在当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概念来计量铁路经营的盈利能力和效率。这些概念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芬科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对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区分。芬科认为,铁路线越长,总的固定成本越高;不过,在该路线上的业务量越大,固定费用对正常运营成本的影响就越小。由于在成本管理方面的巨大创造,芬科被称为“成本会计学之父”。 芬科在L&N的成功引起了美国立法者的注意。在1876年一次国会委员会的陈词中,芬科很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成本分析原理,就运输成本的准确性、比较、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等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其中包括有关本量关系的说明。芬科认为:“在每天只运行一两趟火车的铁路上,这些费用要比每天运行四五十趟火车的铁路上的费用大。确定数量的不变或固定费用,如果分摊到业务量很小的铁路上,每单位作业的成本,就会比分到业务量大的铁路上时大很多。” 芬科把费用分为几类,第一类是不受业务量变化影响的费用,相当于现代概念中的“固定成本”,芬科称之为固定或“不可避免的成本”(Inevitable Cost),与他以前使用的“Constant Costs”形成对照。第二类成本是因为维持在各个车站收发货物和售票的人员而发生的支出。这类费用中有一部分会随业务量而变,另一部分则不随业务量而变,属于混合成本。第三类是与列车运行量相关的费用,属于典型的变动成本。包括燃料以及与列车运行相关的其它一些直接成本。 20世纪初,在对以往有关成本计量问题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对成本性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出现了大量涉及这一问题的论著,如H.赫斯的《制造业:资本成本、利润和胜利》(1903)、韦伯纳的《工厂成本》(1911)、斯科维尔的《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分配》(1916)、1921威廉斯的《工程师对成本会计的态度》(1921)等。在成本性态观念深化的基础上,关于本-量-利关系的最初认识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30年,美国工程师亨利·赫斯(Henry Hess)撰文说明“盈亏临界图”,对成本、数量和利润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揭示。沃尔特·劳滕施特劳赫(Walter Rautenstrauch)和阿瑟·J.迈纳(Arthur J.Minor)关于盈亏临界点计算公式的研究,使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这些观念和方法融合于管理会计之中,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一同构成管理会计的基础。 以上就是12行金融导航网(12hang.com)对 什么是成本习性? 的问题解答,如您对 什么是成本习性? 的问题解答有更好的解答,请通过QQ:2477359901 / 2477359901@qq.com 向我们反馈!
|